首頁 > 僑訊

僑史學者李柏達:僑鄉(xiāng)文化守護者

時間:2024-11-29 來源:江門市僑媒中心
【字體:

b4113cad2a5548960c21.jpeg

圖為臺山市四九鎮(zhèn)三益銀信博物館

  我們在僑鄉(xiāng)臺山采訪期間,李柏達這個名字經(jīng)常被人提起,引起了我們的注意:他是基層僑務(wù)工作者、他是臺山銀信(僑批)研究專家、他為僑鄉(xiāng)文化的弘揚保護不斷奔走呼吁著書立說,他自掏腰包把破敗碉樓修葺為琳瑯滿目的僑文化博物館,他對僑鄉(xiāng)文化的那份癡情與熱愛令人肅然起敬,是名副其實的僑鄉(xiāng)文化守護者。近日,我們驅(qū)車來到江門臺山市四九鎮(zhèn)三益銀信博物館,面對面聆聽李柏達講述他奔赴中的僑文化守護之路。

  他把百年老碉樓活化成博物館    

  李柏達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,是他從2019年開始,毅然“自找苦吃”與妻子黃仙花自費修復(fù)臺山三益碉樓和三兄碉樓,把百年碉樓經(jīng)過修舊如舊科學布展,開辦三益銀信博物館。如今該館已列入“暨南大學黃卓才教授團隊僑文化研究基地”、“西南科技大學拉美研究中心臺山僑文化研究基地”、“臺山市銀信文化研究會研究基地”、“臺山市華僑家庭文化體驗館”等,博物館內(nèi)展出大量琳瑯滿目的五邑僑鄉(xiāng)銀信及大量華僑歷史文獻史料,免費開放供游客參觀學習。每逢節(jié)假日里,很多中學、大學組織的研學團前來參加學習,百年碉樓重新恢復(fù)了煙火氣和人間春色。李柏達活化百年碉樓守衛(wèi)僑文化的精神與毅力贏得社會各界的一致贊譽。

  著書立說宣講僑故事

  為什么他對僑文化一往情深?因為李柏達出身于臺山一個華僑世家、書香家庭,其曾祖父李云宏是古巴華僑,李氏家族百年傳承愛讀書、藏書的習慣,李柏達手上至今完好保存著祖父李云宏86封古巴華僑銀信文物和大量早期文獻資料。李柏達父親李振華為鄉(xiāng)村教師,桃李遍天下。從少年時代開始,李柏達愛讀書愛研究愛寫作,對僑文化關(guān)注和研究數(shù)十年如一日,他省吃儉用購買收藏僑文化書籍5000多冊,另收藏五邑銀信近1萬封。2015年,李柏達經(jīng)過多年伏案寫就的銀信專著《古巴華僑銀信——李云宏宗族家書》公開出版,該書以李云宏家族三代86封古巴華僑家書為基礎(chǔ),講述了一個古巴華僑家族的百年奮斗史。2017年,他編著的《世界記憶遺產(chǎn):臺山銀信檔案及研究》出版,書中包含了大量銀信檔案、銀信郵史研究論文、臺山銀信故事等,展現(xiàn)豐富多彩的銀信文化,描摹了僑鄉(xiāng)文化的斑斕面貌。    

  走遍全國宣傳五邑銀信文化

  2024年,60歲的李柏達正式退休,但是退下來的李柏達依然為了一個“僑”字而奔波,他依然身兼多個僑界職務(wù),包括江門市華僑歷史學會理事、臺山市銀信文化研究會會長等。他希望,繼續(xù)通過策劃舉辦五邑銀信的相關(guān)展覽,向社會各界傳播銀信文化。為了實現(xiàn)這樣一個心愿,他不惜斥資修復(fù)臺山市四九鎮(zhèn)的三益碉樓和三兄碉樓,并一如既往歡迎海內(nèi)外的高校和研究機構(gòu)造訪,成為各地學者研究和開發(fā)利用銀信文化的重要基地。除出版書籍外,李柏達還向臺山銀信博物館無償捐贈了2000多份珍稀的銀信資料,自費45萬元修復(fù)用來展示銀信的三益碉樓,以及自費超100萬元到全國各地舉辦銀信展。2023年初,李柏達主編臺山市銀信文化研究會會刊《臺山銀信》創(chuàng)刊號出版,大力宣傳五邑銀信文化。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銀信這項僑鄉(xiāng)文化瑰寶,李柏達利用休息時間,制作60多份臺山銀信展品,十年如一日到全國各地展覽,讓各地的民眾認識臺山銀信文化。2010年至2023年,他自費超100萬元先后在呼和浩特、澳門、北京、武漢、廣州、江門、云浮新興、東莞虎門、臺山舉辦“五邑銀信展覽”、“古巴華僑歷史與華僑家書展覽”和“新寧鐵路專題銀信展覽”。    

  廣東好人”實至名歸

  銀信文化傳播四海,僑鄉(xiāng)文化享譽全球。2023年,因長期致力于銀信的收藏、保護、研究、傳承和開發(fā)利用工作,李柏達獲評“廣東好人”。他希望,能有更多人參與到銀信的保護與研究中。李柏達的心血沒有白費,他的汗水與努力,也得到了回報:臺山銀信文化這個品牌,招徠了大批海內(nèi)外學者到臺山來研究僑文化,暨南大學黃卓才教授僑文化研究團隊、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中心郭存海博士、西南大學拉美研究中心崔中洲博士、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高堅博士先后在三益銀信博物館建立研究基地,大批的海內(nèi)外學者來到臺山研究僑文化,他們發(fā)表大批僑文化論文和報道,為宣傳僑文化作出了貢獻。

  海外僑胞主動為博物館捐獻文物    

  李柏達艱辛的僑文化守護之路感動了無數(shù)海外鄉(xiāng)親,很多海外僑胞主動向李柏達捐贈僑史文獻。其中,李柏達和旅美鄉(xiāng)親李振才先生的真情交往令人深刻難忘。李柏達從2019年開始自費修復(fù)三益碉樓,建成銀信博物館,成為臺山銀信文化研究、收藏、展覽、教育與傳承的基地,前些年,在一次懇親活動中,得知李振才收藏著一家?guī)状嗽诿绹f金山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使用過的舊物件,于是李柏達鼓勵他將這些物件找出來,寄回家鄉(xiāng),設(shè)立專門展覽,供人參觀學習。振才老人欣然應(yīng)允,他回家后翻箱倒柜,花了很長的時間,用去許多精力,將這些舊物一件又一件地找出來,逐件寫上名稱、年代、用途說明,然后寄(帶)回家鄉(xiāng)。但是當時恰逢新冠疫情,每從美國寄遞一個郵件,都要經(jīng)過許多的周折,歷時兩個多月的漫長旅途才來到臺山。每次收到一個包裹,李柏達心里都熱血奔騰,它凝聚著振才老人的心血?。∫虼?,李柏達很用功去研究這些文獻資料,希望詳盡真實地揭開它們的文化內(nèi)涵,挖掘它們的精神價值,寫成一篇又一篇感人至深的僑史考證文章,在國內(nèi)外刊物發(fā)表。后來,旅美鄉(xiāng)親李振才老人回鄉(xiāng)懇親,又帶回一批沉甸甸的舊物,這樣,一個主題展覽室布展終于在三益銀信博物館順利完成。此后,李振才還熱心向三益銀信博物館捐贈了一批戶外仿古座椅,讓游客在參觀展覽的同時,又可輕松舒適地坐在碉樓門外,觀賞碉樓,享受如詩似畫般的古村風貌。    

  李柏達:要當一輩子的僑鄉(xiāng)文化守護者

  就這樣,李柏達與艱辛同行,與寂寞為伴,一輩子的研究、一輩子的守護、兩座百年碉樓的精心布展,修筑起臺山華僑文化的傳播平臺,向一批又一批的海外鄉(xiāng)親、華裔青少年講述真實、感人、富有特色的臺山故事和僑鄉(xiāng)故事,深受大家的好評和歡迎。李柏達表示:作為一名僑文化研究者、作為一名華僑子弟,對僑鄉(xiāng)文化的守護其實就是自己一輩子的事業(yè)和使命,也是自己一輩子的職業(yè)與承諾,他愿意繼續(xù)無怨無愧地干下去。(江門市僑媒中心:黃柏軍/攝影報道)

cc757e9b8f55a21b40ee.jpeg

李柏達(前排左1)接受記者采訪合影

a615f9b108e623290eee.jpeg

李柏達(右)向記者介紹布展內(nèi)容

a25ee91e77978d62057e.jpeg

豐富的展品凝聚著李柏達的辛勞和汗水

be3c3ed81eff9064b73b.jpeg

別出心裁的展品:海外僑團捐贈給家鄉(xiāng)的各種抗疫物資包裝盒    

9e45b27d6fb28b4cd319.jpeg

三益銀信博物館,臺山僑鄉(xiāng)文化“網(wǎng)紅打卡點”

4194e6405168eb1a4ec8.jpeg

古巴華僑李云宏家書,三益銀信博物館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    

871ef6f3a31d422f16f0.jpeg

博物館展示的臺山華僑家庭使用過的農(nóng)具

51ecaa37535f3eb43de2.jpeg

博物館展示的臺山華僑家庭使用過的各式箱子